首页    | 学院概况    | 专业设置    | 教学管理    | 组织建设    | 师资队伍    | 实验教学    | 学术研究    | 学生工作    | 文档下载    
 
       栏目导航 >>首页>>组织建设>>学习园地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来源 :    作者:    日期:2012-09-06     阅读次数: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科学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强调要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全党全国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际,充分认识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十分必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反复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中国自1840年以来的发展历程集中概括为三个转变,指出:“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做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纵观这三个转变,前两个转变,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来实现的;后一个转变,则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伟大创举。把这前后三次转变联系起来看,可以看出: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之后,为了继续完成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开辟出来的。

  自1840年以来,中国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者为后者扫清障碍、创造前提、奠定基础。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经过100余年的奋斗,经过无数仁人志士的艰辛探索,终于认识到只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大历史任务的康庄大道。无数艰难曲折和流血牺牲,使我们党认识到一个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定要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符合中国特点和自身规律的革命道路,才能真正将中国革命引向胜利。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三十年发展及其成就为基础、为起点的,是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后前三十年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然而,这一历程是以辉煌的成就和良好的开端为起点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仅仅用了三年多一点的时间,就迅速实现了祖国大陆的基本统一、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在此基础上开始了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标志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随即,又探索出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并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长征。因此,要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便是以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起点,以这一时期探索的科学思想成果为起点。要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便是以这一时期所奠定的基本制度、取得的现代化建设成就为基础。这一起点和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来源和根基。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形成的。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前三十年,既有辉煌的成就,更有刻骨铭心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概括起来,有如下核心之点。

  ––我国正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认真吸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严重违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沉痛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

  ––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彻底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所造成的一系列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失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错误,并进行认真严肃的反思,得出的科学结论。

  ––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既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又为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指明了立国之本。当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也只能在发展中坚持。历史已经证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而最大的思想解放,莫过于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上的思想解放。实践证明,坚持和发展四项基本原则,始终是推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关键在于一定要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这是通过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得出的正确结论,也是在拨乱反正过程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找到的唯一正确的途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正是通过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格局,不仅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且使得这条康庄大道越走越宽广。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兴国之道,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发展完善的必由之路。

  ––必须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不懈的奋斗目标,并且经过前三十年的努力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是,长期以来对于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存在着要求过高过急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意见,根据中国的国情重新制定了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和三步走战略,并根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新认识不断加以补充。实践证明,这个目标和发展战略是经得起历史和人民实践检验的,是完全可以经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加以实现的。

  以上这五条,相互联系贯穿起来,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些构成了邓小平理论最基本的主干,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方向。正是沿着这样一个根本方向,我们开辟、形成、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最重要的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二、用开放的和发展的眼光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富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丰富的内涵,并且随着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还会不断地加以完善和发展,并呈现出若干阶段性特征。

  第一,是指导思想上的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创新,并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创新。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和道路的发展同样没有止境。

  第二,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已经并将继续为实践所证明。

  第三,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概括。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坚持这条基本路线,必须一百年不动摇,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越能彰显其相对于传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优越性。

  第四,是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部署的提出。首先是总体三步走战略。这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在世纪之交,党中央又在总体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第三步战略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即从2000年开始,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五,提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并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和“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纲领的概括提出和完善。首先提出的是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纲领,这是党的十五大报告里正式提出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社会建设的基本纲领。这次胡锦涛总书记在重要讲话里,又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要求,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第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形成。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消灭贫穷,达到共同富裕,在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第八,是新时期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形成,以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者和坚定不移的推动者,只有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健康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为新世纪新阶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方向

  胡锦涛总书记在7月23日重要讲话里强调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和进步,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并且要求全党,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这段重要论述表明:科学发展观是指引我们取得十年伟大成就的思想力量,又是今后攻坚克难的强大思想武器。

  如何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和科学内涵呢?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其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仍然是发展。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个问题不解决,什么问题也谈不上,发展是解决其他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但并不是说,发展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都可以解决。更不是要用发展问题的解决代替其他问题的解决。同时也要看到,经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30多年的发展,对发展的要求更高了。现在所说的发展,是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基础上的发展,是要“好”字优先、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其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有特定的含义。这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为本”科学理念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这种要求,不是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上,而是全方位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我们必须在深入贯彻落实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加以深化。

  其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不平衡问题、不协调问题、不可持续问题更加突出出来。解决的途径,经过一段探索,在十七大报告中比较完整地概括提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其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主要是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以后又根据实际需要,增加了两大统筹,即利益格局方面的统筹和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统筹。在利益格局方面提出: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方面提出: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其五,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我们相信,通过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之路,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一定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出更加广阔、更加美好的未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捷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




打印本页


常用链接  招生信息  |   学校首页  |   学生服务  |   校区班车  |   教师服务  |   电话查询  |   学校邮箱  |   图书资源  |  


版权所有:天津科技大学 48365365办公室维护 联系我们
河西校区:天津市河西区大沽南路1038号 邮编:300222 泰达校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十三大街29号 邮编:300457